發布時間:2020-04-2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柔性點穴正骨手法是蔣松鶴教授在剛柔要素理論基礎上,將柔性正骨、手法點穴和關節松動術結合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點穴松動正骨手法。該手法既不失正骨手法之整復作用,又有柔性點穴之安全作用,為I臨床推拿手法的選用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從柔性正骨的
摘要柔性點穴正骨手法是蔣松鶴教授在剛柔要素理論基礎上,將柔性正骨、手法點穴和關節松動術結合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點穴松動正骨手法。該手法既不失正骨手法之整復作用,又有柔性點穴之安全作用,為I臨床推拿手法的選用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從柔性正骨的含義、手法點穴的融入及關節松動術的融入3個方面對柔性點穴正骨手法作一簡單介紹。
關鍵詞正骨手法穴位按壓柔性正骨關節松動術蔣松鶴
柔性點穴正骨手法是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蔣松鶴教授在剛柔要素理論基礎上,將柔性正骨、手法點穴和關節松動術結合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點穴松動正骨手法。該手法適應證廣,安全性高,F將柔性點穴正骨手法介紹如下。
1柔性正骨的含義
“剛柔相濟”是正確掌握中醫推拿手法的關鍵,“柔”和“剛”屬中醫學“陰陽”之范疇。從力學上分析,推拿手法的“柔性”和“剛性”是施力均勻性、操作速度、施力線路、作用面積、施力輕重、作用部位深淺、施力部位、受術部位等各要素的綜合反映…。
柔,即“柔和,溫和而不強烈”。柔力并非軟弱無力,即使最輕柔的手法,也要求“輕而不浮”;柔也不等同于“輕”,柔和的手法亦有輕有重,輕者如撫法、摩法,徐緩而不帶動皮下組織;重者如揉法,著力深沉而緩和,帶動皮下組織。柔力與以下因素有關:施力的均勻性、施力線路的弧形、施力的彈性、操作速度的徐緩、作用力面積的分散、施力的輕巧、作用部位的表淺、施力點的柔軟性及肌肉豐滿強壯的受術部位等J。上述這些因素能避免過強、過快的暴力施術,消除不良反應,是推拿安全性的保證。
相關期刊推薦:《中醫正骨》雜志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和河南省正骨研究院(原河南省洛陽正骨研究所)聯合主辦。突出中醫特色,反映學術進展;交流新經驗,報道新成果,傳遞新信息;介紹新技術、新器械;探討新理論、新方法;以提高為主,兼顧普及;以理論和臨床研究為主,兼顧基礎研究;為弘揚中國傳統醫學,提高中醫骨傷科學術水平和醫療、科研、教學質量,促進中醫骨傷科現代化服務。
“柔性正骨”是將上述柔性因素融入到推拿正骨手法之中。例如,頸椎扳法是整復推拿治療頸椎病(尤其是頸椎后關節滑膜嵌頓)的常用方法,盡管在推拿教學上十分強調如何避免手法意外,但臨床上仍有休克、損傷頸髓等事故的發生。究其原因,除了頸椎關節突關節在解剖學上呈水平位的特點之外,頸椎扳法在操作末期有一快速的、施力較大的、極小幅度的旋轉。此旋轉法按上述剛柔要素理論分析,屬“柔性不足’岡0性有余”,施治略有閃失,就很容易導致頸部損傷,甚至出現危險。“柔性正骨”的關鍵在于去除難度較大的旋轉動作及操作中的加速度,融入“柔”的因素,如:①虎口肘托搖動指撥法,即術者左手掌搭患者右肩,左肘部托下頦,右手虎口托住枕骨部;在雙手協調輕巧上提的同時,先行頸椎緩轉搖擺,然后多指依次撥動頸部肌肉。②頸椎拔伸搖轉法,即術者以一側肘部托住患者下頦部,另一側手掌扶住枕部,緩緩旋轉搖擺頸椎。
2手法點穴的融入
手法點穴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等與體內臟腑相聯系的體表特殊點、線或面來調節機體整體功能,類似于針刺的作用。周信文將“點法”定義為接觸面積小、壓力強的按法,按而壓之,戳而點之;并根據施術部位不同將點法分為拇指端、屈拇指、屈食指點法。在進行上述柔性正骨手法的同時配合點法刺激單個或多個穴位,利用穴位的雙向調節作用,傳導神經信號,緩解肌肉痙攣,協助柔性正骨微調糾正異常解剖位置、改善關節活動度,達到安全高效的治療目的。
在點穴正骨手法中,點穴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治療胸鎖乳突肌痙攣時,術者在行頸椎拔伸搖轉法的同時,點風池穴、完骨穴,助手同步點對側外勞宮穴、外關穴;治療斜角肌綜合征時,術者在行虎口肘托搖動法的同時,右手中指同步點患側前中斜角肌,同時助手加點對側外勞官穴;治療肩周炎時,術者用膝頂住患側腋部,一手緩慢牽拉、前屈肩關節,另一手同步點肩髑、肩或肩前等局部穴位,助手同時點條口穴?梢姡c穴與正骨手法相結合,能快速有效地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改善關節活動度。
3關節松動術的融入
關節松動術由澳大利亞物理治療師Maitland于1964年提出J,是康復醫學運動療法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于治療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或僵硬的一種有效的操作手法。其特點為:①治療前先行康復評估(包括疼痛、僵硬及其程度);②設定4個手法級別,操作幅度可以量化;③操作速度慢,力量輕。關節松動手法中的擺動、滾動、旋轉與中醫推拿手法中的屈伸法和搖法在運動形態上極為相似,有較好的互補性和協調性。從生物力學特點上看,關節松動術具有操作速度緩慢、作用溫和、分級可控性強的優點,即手法柔和性強。蔣松鶴教授將之與柔性正骨有機結合,則更為全面、安全而有效。另外,蔣松鶴教授認為在康復評估時還應結合經絡辨證,這樣選擇穴位時會更為全面、有效。如落枕、斜角肌綜合征等所致的頸部旋轉受限,以點對側外勞宮穴為佳;后頸部疼痛伴俯仰受限,以點頸夾脊穴、頸部督脈經穴及雙側后溪穴為佳。蔣松鶴教授還將關節松動術的分級思路應用于點穴正骨中。對于疼痛劇烈、關節活動重度受限者,采用關節活動的起始端小幅度手法,再行遠部重度點穴,結合局部輕度點穴,遠近點穴結合;對于疼痛引起的關節活動中度受限者,采用關節活動的全范圍前中部大幅度手法,點穴方法同上;對于關節僵硬明顯而疼痛不明顯者,采用關節活動的全范圍末端或受限處大幅度手法,速度較慢,近部重度點穴;對于關節周圍組織粘連、攣縮者,于關節活動的全范圍末端或受限處施以小幅度手法,近部重度點穴,最后行擦法。
綜上所述,柔性點穴正骨手法將柔性正骨、手法點穴和關節松動術融為一體,使溫熱效應、得氣效應、壓力效應、松動效應4大效應協同組合,從而達到安全而高效的矯治目的。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