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2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研制一種H型髖關節防脫翻身墊。將6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使用防脫位翻身墊,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關節脫位發生率、壓瘡發生率、護理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壓瘡發生率、護理時間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H型翻身墊結構簡單,操作
[摘 要] 研制一種H型髖關節防脫翻身墊。將6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使用防脫位翻身墊,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關節脫位發生率、壓瘡發生率、護理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壓瘡發生率、護理時間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H型翻身墊結構簡單,操作簡單,護理人員在為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翻身取健側臥位預防壓瘡時,不用反復調整體位,降低壓瘡發生率,減少患者關節脫位的風險,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關鍵詞] 髖關節脫位;H型翻身墊;預防;研制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otalhipreplacement,THR)是利用生物相容性與機械性能良好的人工材料將人體的股骨頭或股骨頭和髖臼置換[1]。THR在類風濕關節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治療中應用廣泛。據報道,1990年全世界約166萬股骨頸骨折患者[2]。據估計,全球新發髖骨骨折將于2050年增加至630萬,其中股骨頸骨折約占50%[3]。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骨科領域里最為成功的手術之一,也是老年股骨頸移位骨折的重要治療手段,其創傷性小,安全性高,能夠恢復患者關節穩定,改善患者功能,降低疼痛感,穩定患者肢體功能。但是,研究顯示,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并發癥,較為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是假體脫位[4]。國外文獻報道THR術后關節脫位發生率為3%,僅次于假體松動,國內報道關節脫位發生率在2.6%~5.1%[5-7]。
期刊推薦:《中國醫療器械雜志》(雙月刊)曾用刊名:(醫療器械)1975年創刊,是經國家科委、衛生部批準,在國內外正式出版發行的國家級技術刊物,是國內首家醫療器械專業雜志,要報導醫療器械和生物醫學工程的開發、研制、生產、臨床應用和醫械監管等方面的新進展,以及管理和維修等方面的新經驗。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咨詢期刊天空在線編輯。
髖關節置換術后為防止高齡患者、高危時段、依從性差及手術因素等引起的關節脫位[8-9],臨床使用棉被、枕頭、梯形墊等用具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嚴藝[10]等對比了88例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資料,對照組實施術前健康教育、術后康復指導等常規護理,并協助其在臥床、翻身等期間利用梯形墊進行輔助活動,且需依據患者康復情況給予被動運動、主動運動等指導;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和運動指導的基礎上應用可調式髖關節防脫位支具。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關節假體脫位發生率為2.27%,對照組關節假體脫位發生率為18.18%,顯示出防脫位支具的價值。關節一旦發生脫位,不僅給患者帶來軀體、精神上極大的痛苦,而且會延長住院時間和康復時間,增加患者住院費用,嚴重者還可能會導致髖關節功能損害,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11]。為了降低關節脫位及壓瘡的發生率,節省護理人員操作時間,研制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其結構簡單,操作簡單,清洗方便,現具體介紹如下。
1 材料與結構
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采用高密度海綿,固接層采用純棉材質制作,不易壓扁變形。根據人體正常的生理曲線及人體生物力學特點,術后患者翻身時體位的要求,型號分為大小號,大號的支撐體長×寬×高(45cm×45cm×12cm),小號的支撐體長×寬×高(45cm×45cm×10cm)。其結構如圖1所示,H型支撐體包括連接板,連接板上部設置左上翼和右上翼,連接板下部設置左下翼和右下翼,其中左上翼和左下翼相對,右上翼和右下翼相對,左上翼和右上翼組成上肢槽,左下翼和右下翼組成下肢槽。H型支撐體外表面包覆固接層,固接層上設有拉鏈。固接層上的拉鏈包括一字型拉鏈和L型拉鏈。一字型拉鏈位于連接板和左右下翼的連接處,在下肢槽外側;L型拉鏈位于左右上翼和連接板的連接處,延伸到左右上翼位置。
2 使用方法
根據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身高、體形選擇合適的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讓患者稍屈曲健側膝關節,在兩膝間放置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雙下肢分別放在雙凹槽內。操作者一人雙手分別放在患者的肩和腰部,另一人雙手分別放置臀部和患肢膝部,保護患側髖部同時將患者翻向健側,將患肢放在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上,使患肢在上,健肢放置在下(圖2)。患肢在上肢槽的左上翼和右上翼的保護下,不輕易發生關節滑脫,防止發生關節脫位。健側肢體在下肢槽內在左下翼和右下翼支撐下可以自由活動,防止受壓而引起不適。保持患肢呈外展15~20°、屈髖10~20°、屈膝45°。
3 應用效果
3.1 一般資料
抽取60例于我院骨二科住院的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男21例,女39例;年齡55~79歲,平均(70.1±3.4)歲。術后住院時間14~23d,平均(18.6±5.4)d。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使用防脫位翻身墊,對照組常規護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 關節脫位、壓瘡發生率
觀察組無關節脫位發生的情況出現;對照組關節脫位發生3例,對照組患者關節脫位發生率高于觀察組,經卡方檢驗,χ2=3.16,P=0.08,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無壓瘡發生的情況出現;對照組壓瘡發生5例,對照組壓瘡發生率高于觀察組,經卡方檢驗,χ2=5.45,P=0.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3 護理工作時間比較
觀察組護理時間2.93±0.87min,常規護理組護理時間9.50±1.50min,兩組工作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4,P<0.05。
4 小結
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側臥時防止患肢滑脫,使患肢一直保持15~30°外展中立位,同時防止側臥時健側肢體受壓,改善血液循環,保持舒適;平臥位時可將患肢抬高,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預防血栓發生。
總之,H型髖關節防脫位翻身墊設計合理,不僅可用于防髖關節術后,還可用于膝關節置換術后。臨床護理過程中使用方便,在為患者翻身時無需多人協作,由一名護理人員就能單獨完成操作,有效降低關節發生脫位及壓瘡發生率的同時還能減少護士的工作量。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