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4-24所屬分類:醫(y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討膿毒癥患者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以及堿剩余的變化及其對治療效果及預后判斷的應用價值。方法測定89例膿毒癥患者人院時的乳酸、堿剩余和入院6h的乳酸并計算6h乳酸清除率;動態(tài)測定血糖并選取人院后24h內(nèi)測定的最差值,另外選取81例患者作為對
摘要:目的探討膿毒癥患者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以及堿剩余的變化及其對治療效果及預后判斷的應用價值。方法測定89例膿毒癥患者人院時的乳酸、堿剩余和入院6h的乳酸并計算6h乳酸清除率;動態(tài)測定血糖并選取人院后24h內(nèi)測定的最差值,另外選取81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依據(jù)APACHEⅡ分值將觀察組分O<2O分組、21—3O分組和>30分組三組,對患者的觀察值進行比較,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APACHEl1分值與各觀察值之間的相關性,另外將存活組的各觀察值與死亡組對比。結果觀察組的血糖、血乳酸及堿剩余與對照組相比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組問各觀察值比較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隨APACHEI1分值的增大血糖、乳酸相應增高、6小時乳酸清除率、堿剩余濃度相應下降,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血糖、血乳酸與APAcHEⅡ分值呈正相關(r分別為0.594,0.713),而6小時乳酸清除率、堿剩余濃度與APACHE11分值呈負相關(r分別為一0.647,一0.615),死亡組與存活組相比較A—PACHEⅡ評分與血糖、血乳酸明顯增高,而6小時乳酸清除率、堿剩余明顯降低,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血糖、乳酸、6小時乳酸清除率聯(lián)合堿剩余可以綜合評估膿毒癥患者治療的療效和判斷預后。
關鍵詞:膿毒癥;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堿剩余;APACHEⅡ
膿毒癥(sepsis)是嚴重創(chuàng)(燒)傷、休克、感染、外科大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合并感染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inflammationresponsesyndrome,SIRS)。膿毒癥是當前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內(nèi)主要的死亡原因。通過對本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膿毒癥患者進行血糖、動脈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堿剩余的檢測并觀察其與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PACHE11)的相關性,探討其對膿毒癥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的監(jiān)測價值。
l對象與方法
1.1對象ICU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ICU膿血癥患者89例(有既往肝病史者除外),肺部感染48例,急腹癥31例,全身感染1O例;男48例,女41例;年齡15—83歲,平均(52.7i-16.3)歲;膿毒癥的診斷標準參照2001年美國胸科醫(yī)師學會和危重病醫(yī)學會(ACCP/SCCM)會議的定義l1];對照組81例,男44例,女37例,年齡17—79歲,平均(50.4±16.9)歲;原發(fā)病上呼吸道感染35例,肺炎27例,腦炎1O例,高熱9例。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實驗診斷學》雜志1997年創(chuàng)刊,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吉大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主辦的醫(yī)學類學術期刊。設置論著、述評、專題討論和講座、文獻綜述、新技術和新方法、會議(座談)紀要、國內(nèi)外學術動態(tài)、疑難病例討論、病歷分析、問答和答疑等欄目。也刊登檢驗醫(yī)學、實驗診斷學教學的新思路、研討與交流性論文。開辟國家科研招標項目專欄,歡迎投稿,優(yōu)先刊登。
1.2方法被檢查患者入住ICU時采肝素抗凝動脈血于美國OPTICCA血氣分析儀檢測,同時進行血漿乳酸測定,另取靜脈血檢查血糖。測定儀器為Vitros一350干式生化分析儀,試劑、質(zhì)控品為強生公司配套產(chǎn)品。取患者24h內(nèi)生理參數(shù)和生化指標最差值計算APACHE1I。所有患者6h后均復查動脈乳酸.并計算6h乳酸清除率:6h乳酸清除率一[(初始動脈乳酸一6h動脈乳酸)/初始動脈乳酸]×100。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4.O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j±s)表示,經(jīng)Kolmogor—ov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兩組問比較采用t檢驗,3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g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進行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血糖(選取入院后24h內(nèi)測定的最差值)、血乳酸、堿剩余比較見表1。從表1中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血糖、乳酸、堿剩余和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觀察組按APACHEⅡ評分分值分為3組,各組間血糖、乳酸、6小時乳酸清除率及堿剩余濃度的變化見表2。從表2中可知第二組較第一組,第三組較第二組、第一組血糖及乳酸均相應升高(從表中也可看出膿毒癥患者隨著APACHEⅡ分值的增高第二組、第三組的血糖均比第一組的要明顯增高,但第三組增高的幅度比第二組要低);而6小時乳酸清除率、堿剩余均相應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膿毒癥患者血糖、乳酸、6h動脈乳酸清除率以及堿剩余與APACHEI1分值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從表3中可知膿毒癥患者隨著APACHEⅡ分值的增高血糖、乳酸均相應增高,呈正相關;6動脈乳酸清除率及堿剩余與APACHEⅡ分值呈負相關。
2.4死亡組與存活組的APACHEⅡ評分、血糖、乳酸、6小時乳酸清除率、堿剩余比較見表4,從表4中可知死亡組的APACHEⅡ評分、血糖、乳酸均明顯高于存活組,而6小時乳酸清除率、堿剩余明顯低于存活組,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有研究表明膿毒血癥患者存在炎癥介質(zhì)和細胞因子大量失控釋放,形成一系列炎癥反應和代謝的紊亂,出現(xiàn)反應性高血糖狀態(tài)和胰島素抵抗,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患者APACHEⅡ分值的增大,血糖值相應增高,組問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死亡組的血糖值明顯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應激性高血糖可因血糖過高或持續(xù)時間過長而發(fā)生高滲血癥,致使細胞內(nèi)脫水,加重循環(huán)衰竭,從而使病情加重,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增高故高血糖宜作為膿毒癥患者的早期干預的觀察指標。
動脈乳酸是無氧情況下糖酵解代謝產(chǎn)物,可以反映組織缺氧代謝狀態(tài)及灌注不足程度,因此它可作為反映細胞缺氧和組織灌注不良的有效指標_5],若動脈乳酸水平持續(xù)升高表示組織缺氧嚴重。器官功能異常,臨床上動態(tài)監(jiān)測膿毒癥患者動脈乳酸可以間接反映其器官功能狀態(tài)和疾病嚴重程度_6]。有文獻認為6h動脈乳酸清除率同APACHEⅡ一樣對嚴重膿毒癥患者的預后有良好預測價值]。堿剩余表示血液中堿儲備增加或減少的量,可更直接、更快地判斷代謝性酸、堿中毒的重要指標,參考值一3~3mmol/L。《2007:嚴重創(chuàng)傷出血的處理一歐洲指南》明確指出堿剩余為間接評估因組織灌注不足引起酸中毒嚴重程度及持續(xù)時間的敏感指標,可獨立預測創(chuàng)傷后并發(fā)癥及病死率。本文表明膿毒癥患者隨著APACHE11分值的增高,動脈乳酸也相應升高,二者呈正相關(r一0.713),而隨著A—PACHEⅡ的增高6h動脈乳酸清除率、堿剩余下降,二者呈負相關(r分別為一0.647;一0.635),死亡組較存活組患者動脈乳酸顯著增高,6h動脈乳酸清除率顯著降低,堿剩余也明顯下降(P<0.05),以上結果提示APACHEII及動脈乳酸較高而6h動脈乳酸清除率較低、堿剩余也明顯下降的膿毒癥患者往往預后差。結合臨床發(fā)現(xiàn)本組病人6h動脈乳酸清除率
目前對膿毒癥嚴重程度評價方法以APACHEⅡ評分較為普遍,它已被廣泛用于評價疾病嚴重程度、判斷預后,其分值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但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受一些指標的限制,另外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作為評價患者基礎狀態(tài)和所患疾病嚴重程度的評分系統(tǒng),在短時間內(nèi),尤其在6h內(nèi)無法迅速出現(xiàn)評分分值的顯著變化,6h的堿剩余和乳酸清除率不但與病情的嚴重程度相關,而且與24h的APACHEⅡ評分亦顯示一定的相關性,另外有文獻認為可將高血糖作為獨立危險因素和補充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II)的預后判斷標準。。]。所以乳酸清除率聯(lián)合堿剩余、血糖可以綜合評估膿毒癥患者治療的療效和判斷預后,早期對這些因素進行監(jiān)測并采取及時的干預措施可以提高膿毒癥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