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當前針刺治療的新應用措施有什么技巧呢?對于頸肩的治療新管里新方式有什么好的發展呢?同時應該怎么來加強對醫學治療的新方案呢?本文選自: 《中醫外治雜志》 ,《中醫外治雜志》(雙月刊)1991年創刊,是以突出中醫外治為特色的中醫藥學術期刊。本刊以立足臨
在當前針刺治療的新應用措施有什么技巧呢?對于頸肩的治療新管里新方式有什么好的發展呢?同時應該怎么來加強對醫學治療的新方案呢?本文選自:《中醫外治雜志》,《中醫外治雜志》(雙月刊)1991年創刊,是以突出“中醫外治”為特色的中醫藥學術期刊。本刊以“立足臨床,突出實用”為特點,以弘揚祖國醫學為己任,積極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匯集全國優秀學術成果,普及兼顧提高,實踐理論并重,同時面向全國各地,旁及海外,廣納眾言。本刊內容豐富,質量高,容量大,是廣大基層臨床工作者,中醫愛好者的良師益友,亦是普通家庭的參考用書。
摘要:采用推拿手法與刺絡拔罐療法相結合的方法,意在使經絡疏通、氣血暢行,推拿療法能溫陽通脈、散瘀消腫、舒筋解痙,同時手法治療時局部產生的擠壓、按揉、牽拉等作用能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以此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減輕致痛物質在體內存留時間,使之盡快排出體外;另外推拿手法可使血中β-內啡呔含量明顯增高,增強中樞5-HT合成而減弱外周中5-HT的合成,從而緩解疼痛,消除癥狀。
關鍵詞:針刺治療,醫學治療,論文發表
治療方法治療組理筋推拿法治療組患者進行理筋推拿法治療,主穴取:風池、大椎、肩井、膈俞;配穴:局部阿是穴。操作方法:局部施以滾法,在頸部自風池到肩井,自風池至膈俞,以放松局部肌肉;于風池、大椎、膈俞、阿是穴(痛點)行拿法、點揉法,使患處局部產生酸、脹、沉等感覺,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個穴位操作時間為1分鐘左右;在阿是穴周圍尋找肌肉條索,并根據肌肉走向行理筋手法,按照“輕、重、輕”的原則分別進行施術治療,以松解粘連、緩解肌痙攣,時間為5分鐘左右。根據不同的肌肉走行方向、關節活動情況,對患者進行被動牽拉及放松活動,一般關節活動幅度以生理極限位為準,操作時間5~10分鐘;就患者病變局部行揉、滾、推、拍法,予以放松肌肉,時間約為5分鐘。刺絡拔罐法推拿手法之后配以刺絡拔罐法。刺絡取穴:大椎、天宗、阿是穴。操作:首先點揉所選穴位局部片刻,常規消毒,左手固定穴位區域,右手拇、食、中指三指持三棱針,以右手腕之腕力輕提叩刺穴位局部7~10下,再用閃火法留罐于穴位局部,留罐5~10分鐘,或觀察穴位局部皮膚變為紫黑色,出血自止為度。以上治療理筋推拿手法1次/d,10次為1個療程,刺絡拔罐療法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外用扶他林軟乳劑[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京衛準字(1996)第110002號],每次擠出2~3cm涂擦疼痛部位,2~3次/d。每10天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
評分標準對疼痛、局部壓痛、功能障礙等使用疼痛評估量表[4]測量分數。疼痛以直觀模擬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評分:0~10分為量表分數,醫生根據觀察患者所表現出的對疼痛反應程度,給出分數并記錄在相應位置;壓痛以詞語描述量表(verbaldescriptor/ratingscale,VDS/VRS)表述:分別用0分無痛、1分輕度疼痛、2分重度疼痛、3分拒按來描述其程度;功能障礙:無障礙記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療效標準參照《中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臨床評定療效。臨床治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壓痛不明顯,活動自如,能參加正常的勞動,隨訪半年無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可參加一般的勞動,但勞累或受風寒后項背部仍有輕度壓痛。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纖維炎性結節縮小,壓痛減輕。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上述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結果
臨床療效治療組臨床治愈23例(76.7%)、顯效5例(16.7%)、有效1例(3.3%)、無效1例(3.3%),總有效率96.7%;對照組臨床治愈15例(50.0%)、顯效6例(20.0%)、有效7例(23.3%)、無效2例(6.7%),總有效率93.3%。2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愈率2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討論頸肩背部肌筯膜疼痛綜合征在臨床上極為常見,表現為局部的疼痛、壓痛、頸肩背部功能障礙等,并伴有一個或多個“激痛點”或“扳機點”[6],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謂“激痛點”或“扳機點”就是在病變局部由于疼痛或因操作造成肌纖維的保護性收縮,致使局部循環和能量代謝危機形成的一個或多個緊張性索條[7]。“激痛點”或“扳機點”的重要特征是:機械刺激引起的牽涉痛和局部肌肉顫搐痙攣[8]。本病的發病機理并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也是多因素的,有環境氣候、精神心理、應力性損傷、長期勞損等因素[9]。但由于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故對疼痛發生機制的探討是本病的重點,目前比較成熟的學說是“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致痛”學說[10]。另外“激痛點”或“扳機點”臨床特征與傳統的經穴,特別是阿是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1]。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選用阿是穴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阿是穴的取穴原則是“以痛為腧”[12],通過對局部手法的使用,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肌筯膜疼痛綜合征屬祖國醫學“痹證”“痹病”范疇,歷代文獻對本病皆有記載。《素問?痹論篇》云:“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機體常因感受外邪、勞損等所致頸肩部經脈痹阻不通、氣血凝滯不暢,日久則肌筋攣縮,僵硬成結,不通則痛。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增加患者的依從性,是本方案的目的所在。
刺絡拔罐療法則在推拿手法的基礎上,刺絡脈拔火罐,治療直達病所,既體現了穴位本身的治療作用,又加強了活血化瘀之功;拔吸出部分淤血,加快了局部血液循環,較快改善了局部的血瘀癥狀,使淤祛而痛解。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的重要穴位,與陽維脈交會,可祛風解表,疏通經絡,為治療頭頸肩痛的要穴;肩井為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是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能舒筋活絡、活血止痛;膈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為血會,能調氣補虛,活血止痛;大椎位于督脈,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穴,主頸項活動樞機,能溫陽益氣,疏風散寒,通調督脈,不可不通,可點揉、點刺、拔罐;天宗穴位于手太陽小腸經,為治療肩痹之要穴,舒筋活絡,可點刺、推拿、拔罐;阿是穴則可明確痛點,點刺以直達病所,拔罐以通絡止痛。諸穴合用則相得益彰,迅速起效[15]。推拿手法與刺絡拔罐療法相結合不僅可以治療本病,還可廣泛運用于腰部及四肢之勞損、疼痛疾病中。在治療的同時,及時詢問患者的耐受程度,采取相應的刺激手法及活動的力度,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同時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御寒保暖,使用質地軟硬合適的枕頭睡眠;不要長時間單手提重物,避免頸部受傷;經常做頸部保健操,女性更年期應預防骨質疏松。根據此類疾病反復發作的特點,可運用理筋推拿手法進行較長時間的保健治療,寓防于治,防治結合,達到標本同治的良好效果。該療法簡便易行,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