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1-2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依托學校多年來的絲綢教科研資源,聯合全國相關院校和絲綢行業企業,以學生為主體,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定位于能學、輔教,以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碎片化資源進行設計與建設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成為教師、學生、行業、
【摘 要】 依托學校多年來的絲綢教科研資源,聯合全國相關院校和絲綢行業企業,以學生為主體,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定位于“能學、輔教”,以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碎片化資源進行設計與建設“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成為教師、學生、行業、企業、政府、傳承人及文化傳播者教學、傳習、研究、創作的資源平臺。
【關鍵詞】 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
1 建設背景
1.1 有助于夯實國家“一帶一路”倡儀的歷史文化基石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為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東西方思想與文化交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人類文明多樣化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今,“一帶一路”戰略借用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并賦予了新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是承貫古今、連接中外、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用絲綢傳遞中國文化,傳遞中國友好情誼。絲綢不僅僅是絲綢,是一種文化、一種中國情誼,更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歷史文化基石。
1.2 是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絲綢文化工程的需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義》,指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絲綢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極多的聯系。從養蠶開始,中華祖先栽桑養蠶、制絲織綢已有5000 ~6000年的歷史,絲綢文化伴隨著蠶絲行業的發展而發展。傳統的絲綢文化不僅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還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民俗文化的產生、工藝美術的發展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絲綢文化是伴隨著中國絲綢技藝的發展而發展的,因此中國絲綢技藝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但是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資源庫,將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技藝串聯在一起,構建成完整的絲綢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1.3 是保護與傳承絲綢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目前,我國有關于絲綢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項,即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世界記憶名錄一項,即中國近現代蘇州絲綢檔案;已公示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含擴展)中,關于絲綢的非遺項目共有23項,其中傳統技藝類有12項,例如蜀錦、云錦、宋錦、緙絲,清水絲綿等,傳統美術類有11項,例如蘇繡、湘繡等。但是由于傳統技藝或傳統美術的特殊性,很多非遺絲綢技藝項目處于瀕危、或生產停產、或生存困難的境地,而如何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傳承下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的建設,就是要將絲綢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文化形態,從單一封閉的師徒(或家族、作坊)傳承向多元開放的院校傳承模式(學校傳承、社會傳承和企業傳承)轉變,將非遺的活態傳承與職業教育有機整合在一起。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的建設,將會培養更多絲綢技藝傳承人群體,培養更多的絲綢專門人才,培養更多的絲綢愛好者或受眾,有利于絲綢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紡織(絲綢)產業的發展。
2 建設基礎
2.1 牽頭院校建設基礎優良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由原江蘇省絲綢學校、江蘇省蘇州商業學校兩所國家級重點中專校合并組建升格成立,是一所以培養紡織(絲綢)服裝技術人才為特色的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學校擁有江蘇省絲綢材料工藝與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絲綢材料及其產品開發”科技創新團隊,以及緙絲、蘇繡大師工作室。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方面,于2015年牽頭建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子庫——中華錦傳承與創新資源庫,建設了傳統宋錦制作技藝、絲綢文化、色彩與圖案、絲綢材料學等 7 門課程,完成了 1682 個素材建設工作,有2436名學員參與了學習。本次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是在中華錦傳承與創新資源庫基礎上的更新與重建。前期我們構建了行、企、校建設聯盟,打造了良好的建設團隊,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為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2.2 合作院校強強聯手
共建院校代表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紡織(絲綢)人才培養的最高水平。團隊院校覆蓋全國各地,散布于絲綢之路節點之上。核心成員院校,匯集了全國高職院校紡織絲綢相關專業教育領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5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所國家骨干院校建設單位,7所省級示范院校。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前身原江蘇省絲綢學校)、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原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都是全國絲綢學科相關的重要學校。承建與參建院校的教師團隊大多都參與過現代紡織技術、紡織品設計、百工錄: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等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庫建設經驗,學校也建有相應的管理政策。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還主持建設了《蜀錦傳統技藝與創新》課程。
2.3 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強力支持
江蘇省教育廳、蘇州市地方政府強力支持絲綢資源庫建設。在召開項目專家認證會時,蘇州市絲綢主管部門市文廣新局相關領導表示擬將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建設列為蘇州市未來3年絲綢振興計劃中的項目,政府部門提供項目經費支持,鼓勵將絲綢類非遺傳統技藝的各類素材和資源進行系統化的架構與記錄,推動絲綢類非遺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動地方及至全國絲綢產業的發展與振興。
2.4 行業知名企事單位給力參與
企業團隊有國內外知名絲綢企業,代表了國內絲綢技術與產品的頂尖水平,如浙江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蘇州繡娘絲綢有限公司等,引領我國絲綢技術的發展水平,其中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有限公司的李建華更是走上了央視《百家講壇》講“絲綢文化”,建有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萬事利絲綢文化體驗館和萬事利絲綢下沙工業博物館。參與的部分企業也將贊助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建設經費。聯合建設的院校也在本地區與知名紡織企業合作緊密。支持建設單位蘇州國家絲綢檔案館于 2017年申報的“中國近現代蘇州絲綢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中國絲綢協會、全國紡織服裝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絲綢檔案館作為聯合建設單位,將在資源庫建設、協調、推廣、應用中發揮保障作用。
2.5 建設團隊經驗豐富
組建了一支有較高影響力的行業專家、企業專家與職業教育研究專家的“行、企、校”結合的資源庫建設“航母”,團隊成員中既有行業專家和把握行業先進技術的企業專家,也有深諳教育規律的教育教學專家,經驗豐富,他們將在項目總體規劃、組織協調、框架結構設計、平臺結構與資源分類、技術路線等關鍵問題、關鍵技術予以指導。企業組成員有國內知名絲綢企業總裁、技術總監、人力資源主管等,他們涉及絲綢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經營銷售等絲綢的各個方向,且具備多年的工作經驗。掌握著產業發展趨勢與行業發展動態,能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技術發展方向和專業建設方向。
3 建設實踐
3.1 資源庫平臺功能
以方便用戶自主學習為目標,通過分析需求、設計框架、研討評審等步驟,結合學院建設學院精品課程、(原)“中華錦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的經驗,教學資源庫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資源平臺、學習支持平臺和服務平臺三個部分,如圖 1。
資源平臺是教學資源庫的基礎,由不同類型的媒體資源組成,按照一定的原則歸類,是專業、課程、項目、微課、素材等教學資源的素材提供地,形成5個層級的教學資源。按照媒體類型分類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混合媒體等。
學習支持平臺是學習過程的交互平臺,提供各種在線交流、學習統計、學業評估以及輔教輔學功能,主要包括任務管理、網上答疑、學時統計、自學檢測、線上 考試、作業展示以及資料檢索等。
服務平臺是資源庫使用功能的載體,主要包括教師、學生、手工藝人、自學人 士以及留學生五種用戶的界面搭建,包括不同身份人員的權限分配。
3.2 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絲綢產業鏈的發展,典型工作任務的特點,從蠶絲、制絲、絲織、染整到服裝的生產過程,建設6 門產業核心課程體系,根據世界、國家級絲綢類非物質文 化遺產項目以及部分典型省級非遺項目所處的產業工序流程,構建非遺傳承人參與的云錦傳統技藝與創新、宋錦傳統技藝與創新、蜀錦傳統技藝與創新等 10門非遺核心課程,然后再根據產業鏈的延伸與完善、個性化需求,構建了4 門拓展課程(含1項絲綢標準庫、1門文化拓展課程、 1項網上博物館、1門對外交流英文課程)。
3.3 構建課程體系
在前期建設中華錦資源庫和參建百工錄—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和現代紡織技術資源庫的基礎上,構建課程體系,如表1。根據每門課程的結構特點,搭建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核心課程的知識樹。
在建設工學結合課程改革與建設的基礎上,根據每門課程以任務驅動、項目引領劃分的情境,詳細分析具體的子任務與子項目,搭建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知識樹,并根據不斷遞進的工作任務與情境,合理進行知識點的排序。
3.4 素材建設(含冗余資源)
資源庫素材建設是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建設的核心任務,位于系統基礎的最底層面。根據知識樹的不同知識點,整合與建設視頻資源、文本類素材、電子課件、動畫類素材、虛擬仿真等素材。根據“能學輔教”的定位,建設一定量的冗余資源,方便使用者的個性化搭建課程。同時為體現在線教育的特點,實現在線學習、考試、評價、反饋、作業,還將建設題庫、作業庫等,以組織在線考試和評價。
3.5 資源庫的網站、微信端建設
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智慧職教平臺(http://www.icve.com. cn/)進行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網站的建設,構建含有冗余素材資源的素材庫,搭建標準化課程,建設絲 綢標準庫,利用職教云組建個性化課程,開展課程開發、資源利用、培訓等工作,推進資源庫的共建共享,應用推廣。建設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的微信端,進一步推廣資源庫的應用,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3.6 資源庫應用與推廣
建立共建共享與教育聯盟,根據共建單位各有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建立教育聯盟組合,實現優勢資源的共享輻射,在共建單位中推廣資源庫的應用,并在建設過程中盡量吸引更多的中高職院校參加,在全國實現優勢資源的整合,共享互補。
利用智慧云 SPOC構建課程,創建個性化網絡共享課程,推動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素材資源的調用與共享。通過 MOOC 為學生、教師、企業、社會大眾及留學生提供一個網上課程學習的平臺,通過網絡提供教學支持服務,促進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的共享應用。在中小學推廣絲綢文化課,開展絲綢文化周活動。將中國絲綢技藝資源庫推廣應用到與紡織(絲綢)、工藝相關的課程教學活動中,實現絲綢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中的嵌入式教育傳承,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群體。在中小學推廣絲綢文化課,開展絲綢文化周活動。在海外留學生中開設《中國絲綢傳統技藝課程》,傳播中國絲綢技藝和傳統文化。
借助中國絲綢協會、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江蘇絲綢學會、專業學術會議等平臺開展中國絲綢技藝民族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的推廣應用。利用絲綢檔案平臺中的優質產品檔案,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了解資源庫,并進行相應的推廣。利用絲綢類非遺項目典型產品加工技藝的講解,吸引更多的企業人士參與學習,助推絲綢從業 人員的終身學習。
4 結束語
資源庫開發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定位于“能學、輔教”的功能。資源庫的建設,以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碎片化資源進行設計與建設。按照企業標準和職業教育規律,創建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轉換、課程建設、項目建設、教材開發、學業評估等標準。充分調動各參與院校、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利用院校已有的教育教學成果,利用行業、企業的優勢資源,吸納大師和工匠參與到資源庫建設中;引進相關企業的產品、工藝、技術,吸納行業、企業的優質項目及先進技術,把院校、企業的創新成果融入專業課程。以聯合共建、資源共享、開放教學、服務社會、助推經濟為目標,將資源庫打造成傳統絲綢技藝傳承創新的示范性高地,構建傳承創新的新模式。資源庫建設充分利用高校和行業名企的優勢與成果,同時整合其他優勢,多元合作,優勢互補,構建共同開發、建設、更新、使用教學資源庫的長效合作機制,完善創新研發的責任機制、激勵機制。“中國絲綢技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已被列入2018年教育部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備庫),以開放共享的資源庫平臺為載體,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多方共建并不斷豐富完善教學資源庫,同步更新資源素材,從而滿足各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最終使其成為教師、學生、行業、企業、政府、傳承人及文化傳播者教學、傳習、研究、創作的資源平臺。
期刊推薦:《輕工科技》(月刊)雜志前身為《廣西輕工業》,創刊于1984年,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廣西輕工業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輕工科技》(月刊)雜志前身為《廣西輕工業》,創刊于1984年,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廣西輕工業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