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近年來,學術不端現象頻發推動期刊質量分化,部分期刊面臨“On Hold(暫停收錄)”或“預警”狀態。這兩種情況不僅影響期刊聲譽,也讓研究者在投稿時陷入困惑。本文將解析二者的核心差異、SCI 剔除風險,并提供針對性投稿建議,幫助研究者規避學術風險。
一、On Hold
“On Hold”是科睿唯安(Clarivate)針對“可能未完全符合SCI收錄標準”期刊采取的臨時管控措施—— 處于該狀態的期刊將暫停收錄新發表論文,直至完成全面復審,核心目的是維護SCI數據庫的學術權威性。
1. 觸發原因與評估維度
科睿唯安會從四方面對期刊展開嚴格評估,確認其是否持續符合 SCI 收錄要求:
編輯政策:同行評審流程是否規范、稿件處理時效是否達標、錄用標準是否統一;
論文質量:排查已發表文章是否存在數據造假、抄襲、內容空洞等學術不端問題;
引用行為:檢測是否存在過度自引、人為互引(如“期刊間抱團引用”)等操縱影響因子的行為;
作者多樣性:作者地域、機構分布是否單一(如過度集中于某一地區或機構),避免“專屬期刊”傾向。
2. 對期刊與作者的影響
對期刊:On Hold是明確的“聲譽警示”,期間新論文無法進入 Web of Science,導致傳播范圍縮小、被引頻次下降,甚至可能流失優質作者資源;
對作者:投稿風險集中于“收錄資格不確定性”—— 若期刊最終未通過復審被SCI除名,已發表在該刊的論文將同步失去SCI收錄資格,直接影響職稱晉升、項目結題等學術評價,對職業發展造成隱性打擊。
二、預警期刊
“預警期刊”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中的期刊,核心目的是提示國內研究者規避學術風險,推動期刊提升質量,保障中國學術成果的國際交流價值。
1. 預警標準與核心問題
中科院主要通過四大維度識別高風險期刊,重點關注“是否不利于國內學術發展”:
引用異常:自引率過高(如超過50%)、存在“定向引用”(如僅引用特定期刊或作者);
論文工廠關聯:是否批量發表“缺乏實質創新、數據重復”的論文(如某一機構短期內集中發表大量相似主題文章);
作者集中度過高:作者地域/機構高度單一(如90%以上作者來自國內某一省份),疑似“定制化期刊”;
編審不規范:同行評審流于形式(如“秒審秒拒”“無修改直接錄用”)、編輯團隊缺乏專業背景、版面費定價異常高等。
2. 對期刊與作者的影響
對期刊:預警會直接導致國內認可度暴跌 —— 高校、科研機構多將預警期刊列為“負面清單”,國內作者投稿量大幅減少,期刊國際影響力也隨之下滑;
對作者:核心風險在于“國內學術評價失效”—— 發表在預警期刊的論文,通常不被認可為 “有效科研成果”,無法用于職稱晉升、績效評估、研究生畢業,甚至可能因 “發表于高風險期刊” 受到學術誠信審查。
三、核心對比
無論是On Hold還是預警,期刊最終是否被SCI剔除,關鍵在于“整改是否到位”,二者的風險邏輯存在本質差異:
1. On Hold 期刊的SCI剔除風險
On Hold是“先暫停、后評估”,剔除風險完全取決于期刊能否通過科睿唯安復審:
若期刊能及時整改(如規范同行評審、清理學術不端論文、降低自引率),滿足SCI收錄標準,即可解除On Hold狀態,恢復正常收錄,剔除風險低;
若整改無效(如學術不端問題反復、引用操縱未改善),則大概率被正式移出 SCI 數據庫,剔除風險高。
2. 預警期刊的SCI剔除風險
預警期刊的SCI剔除風險相對間接,需同時滿足“國際標準不達標 + 國內信任流失”:
若期刊僅因“國內評價適配性差”(如作者集中于國內),但仍符合科睿唯安的SCI收錄標準(如編輯規范、論文質量無硬傷),則可能繼續留在SCI,但國內作者投稿意愿低;
若預警背后隱藏“國際標準違規”問題(如存在論文工廠、引用操縱),且未整改,科睿唯安仍會啟動On Hold或直接剔除流程,此時剔除風險才會升高。
簡言之:On Hold是“SCI收錄資格的直接考驗”,剔除風險更直接;預警是“國內學術評價的風險提示”,剔除風險需結合國際標準綜合判斷。
四、投稿建議
1. 優先選擇“雙無”期刊,降低基礎風險
投稿時應首先篩選“未 On Hold、未預警”的期刊 —— 這類期刊通常質量穩定、學術聲譽良好,既能保障論文的 SCI 收錄資格(若目標為SCI),也能適配國內學術評價體系,避免“發表即無效”的尷尬。
若因研究方向特殊、時間緊急需妥協,需明確自身需求:
若追求“長期學術價值”(如職稱晉升、申請海外項目),堅決規避On Hold和預警期刊;
若僅為“短期成果記錄”(如非核心考核需求),需提前與單位確認“該期刊是否被認可”,避免后續糾紛。
2. 動態跟蹤期刊狀態,及時調整策略
無論是否投稿,都需通過官方渠道關注期刊最新動態:
對 On Hold 期刊:通過科睿唯安 Web of Science 官網查詢“期刊收錄狀態”,確認其是否已解除暫停、是否仍在SCI目錄;
對預警期刊:關注中科院每年更新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同時核查科睿唯安是否對其采取On Hold或剔除措施,避免“雙重風險疊加”。
此外,避免輕信“中介推薦的高風險期刊”,通過“國家新聞出版署官網”“科睿唯安期刊列表”核實期刊合法性,從源頭規避學術風險。
總結
On Hold 與預警的核心差異在于“發起主體與關注重點”:On Hold是科睿唯安對SCI收錄資格的“臨時審查”,風險更直接關聯SCI剔除;預警是中科院對國內學術評價的“風險提示”,風險更多體現在成果認可度上。對研究者而言,最穩妥的策略是優先選擇無風險期刊,同時動態跟蹤期刊狀態,避免因信息滯后陷入學術風險,保障科研成果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