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2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由于互聯網、衛星電視、無線通信技術等實現了全球化、即時化信息傳播,使得信息時代的國家安全,除包括傳統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還應包括心理安全,無心理安全則其它安全都無從談起。文章界定了國家心理安全的基本概
摘要:由于互聯網、衛星電視、無線通信技術等實現了全球化、即時化信息傳播,使得信息時代的國家安全,除包括傳統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還應包括心理安全,無心理安全則其它安全都無從談起。文章界定了國家心理安全的基本概念,總結了以價值觀為核心、以決策者為重點、以綜合國力為依托的國際間心理對抗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國家戰略能力、心理威懾能力、心理作戰能力是構建國家心理安全戰略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心理國家安全戰略
傳統的國家安全觀主要是強調國家領土與主權的安全。冷戰結束后,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國際關系中經濟科技因素日益突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安全形勢和國際安全形勢隨之發生重大變化。與之相適應,包括經濟、科技、政治、軍事在內的綜合安全觀進入各國的安全觀念之中,經濟安全是綜合安全的核心內容之一。進入信息時代后,以現代信息化傳媒為平臺的心理攻擊,已迅速滲入政治、經濟、外交、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并貫穿到戰時和平時的各個領域,而且安全本身就包括客觀上沒有外在威脅與主觀上沒有心理擔憂兩個方面,因此,心理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戰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筑牢國家安全的心理防線,構建國家心理安全戰略,已成為信息時代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一、心理安全是信息時代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國家心理安全,是指國民在政治信念、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價值觀念、凝聚意識等方面的主觀感受。信息時代,隨著戰爭觀和國家安全觀出現的新變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國家的安全,不僅包括領土、主權的安全,而且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心理安全,特別是敵對勢力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逾越對方國家的地理邊疆,直指對方國民心理,實現對國家心理邊疆的侵占。在不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通過傳播己方的價值觀念,影響和改變對象國人民的思想、信念、態度、情感和意志,進而達到毀人滅國、不戰而勝的目的。因此,信息時代的國家安全,沒有心理安全作保障,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都無從談起。
(一)心理制勝是信息時代保證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現代戰爭的目的是打擊敵人的意志,而意志純粹是人的心理。古往今來,戰爭幾乎都是在兩條戰線上展開:在戰場拼殺的同時進行著心理上的較量。戰爭的實踐一再證明,戰爭決不只是“力”的對抗即武力制勝,更是“心”的較量即心理制勝。武力制勝與心理制勝既相互聯系,又互為條件,二者的結合構成了人類戰爭的基本特點。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加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不斷增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已經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損害對方的同時也損害著自己。特別是核武器在多國出現以后,摧毀對方的同時也預示著自己可能被摧毀,心理制勝已經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作者認為,近期因美伊關系惡化而引發了伊朗核問題,美伊之間圍繞核武器的研發與信任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心理對抗,這種對抗使得美國暫時不敢輕易對伊朗動武,從而也為伊朗的國家安全提供了機動空間。美國競爭戰略和核戰略的指導原則就包括了“上兵伐謀”的思想。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在《運籌帷幄》一書中就指出,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競爭不應該是通過戰爭來進行,而應該是一個不斷積累綜合得分去逐步壓倒對方的過程。可見,心理制勝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理念已被決策者和民眾認同接受。
(二)鞏固國民心理防線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
信息化條件下,沖擊國民心理防線的因素越來越多。隨著國際政治、經濟不平衡的加劇,一方面,西方大國憑借他們的經濟、軍事、科技、信息優勢,大力推行強權政治,干涉他國內政,制造民族矛盾,誘發社會動亂、國家分裂。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宗教的矛盾日益錯綜復雜,特別是國際恐怖主義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各種恐怖破壞活動日益猖獗,其影響越來越大,給各國民眾帶來了難以消除的心理恐懼。9.11恐怖事件,使兩億多美國人陷入了空前的緊張和嚴重的心理恐慌之中。一架私人小型飛機撞樓失事、一件帶有白色粉沫的郵包,都使美國整個社會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嚴重地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社會秩序。9.11事件的發生,引起了各國政府對國民心理的極大關注。在后來相繼發生的馬德里列車爆炸案和倫敦地鐵爆炸案中,西班牙和英國兩國國民之所以沒有表現出更多的恐慌,就是因為兩國政府采取了提供心理援助、安撫受創國民心理等一系列措施,在較短時間內消除國民恐慌心理,鞏固了國民心理防線。從我國國內看,西方敵對勢力從來就沒有放棄“西化”、“分化”我國的圖謀。同時,境內外恐怖勢力,組織策劃了一系列爆炸、暗殺、縱火、投毒、襲擊等恐怖暴力事件。這些都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國家的安全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也給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消除恐怖活動和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對我國國民心理的影響,穩定民眾心理,減輕精神傷害,鞏固心理防線,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三)軍民心理素質的好壞是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戰爭心理戰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使得軍民的心理素質對戰爭進程的影響極為明顯。戰爭中,如果一個國家的軍民心情沮喪、情緒低落、思想混亂、怯戰厭戰,喪失對政府的信心和希望,加速戰爭的失敗進程是必然的。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巴格達街頭雖有信誓旦旦的民眾,也有數以千計的國外伊拉克青壯年返鄉“保衛國家”,更有大批穆斯林志愿者紛紛赴伊參加“圣戰”,但在美英等國強大的心理攻勢下,引發了伊拉克人民對薩達姆家族統治的反感、腐敗墮落的憎惡和窮兵黷武的不滿,主動解除了心理防線,號稱誓死效忠薩達姆的、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沒放一槍一彈,就“人間蒸發”了,加速了薩達姆政權的垮臺。相反,軍民士氣旺盛,抵抗意志堅決,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即使是弱小的民族面對強敵,也會在戰爭中奮起抗爭。科索沃戰爭中,為阻止北約的狂轟濫炸,南聯盟人民自發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組成人體盾牌來守護民用目標和未被轟炸的橋梁,這不僅顯示了抗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和斗志,也打亂了美國和北約的戰略企圖,遲滯了戰爭的進程。由此可見,錘煉軍民過硬的心理素質,對于未來戰爭中抵御強敵人侵,贏得戰爭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二、全方位的心理對抗是信息時代國家較量的重要形式
·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模擬仿真等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國家間的心理對抗日趨激烈和復雜。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難看出,心理對抗的形式多樣,手段先進,領域廣泛,且矛頭直指國家心理安全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價值觀為核心開展深層次心理對抗
在信息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激蕩,價值觀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越來越突出,使價值觀領域的較量日趨激烈,成為了信息時代心理對抗的主戰場。一是改變制度認同。以往的戰爭大多以武力征服、直接占領為主要目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作戰雙方借助信息技術、輸出自己的制度價值觀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因而,現代戰爭更多地體現在實施制度同化、間接統治上。二是動搖民族意志。信息時代,西方發達國家憑借他們擁有的信息霸權,大打“民族牌”,利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瓦解民族斗志,達到動搖民族意志的目的。三是沖擊宗教信仰。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廣泛的國際性,以它特有的凝聚方式,能夠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在戰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在信息時代,信·9O·息網絡不僅拉近了宗教之間的距離,為各種宗教的傳播提供了便捷之路,而且也為心理對抗沖擊宗教信仰提供了技術支持。敵對雙方都利用這一特點,大打“宗教牌”。
(二)以決策者為重點進行多目標心理滲透
傳統戰爭下的心理攻擊主要針對直接作戰對象,而信息化條件下,心理攻擊的目標不僅針對敵方軍人,而且針對敵方民眾;不僅針對敵方軍隊決策者,而且針對敵方政府核心領導,形成了以決策者為重點的多目標的心理攻擊目標體系。一是影響決策者心理。決策者的思維方式、性格特點、情緒情感、意志品質以及能力、氣質等各個方面的心理要素,都影響著他們對戰爭的決策、指揮乃至整個軍隊和國家的作戰意志。二是削弱軍隊士氣。信息化條件下,各國軍隊更重視運用高技術手段,盡其所能渙散敵方的軍心斗志。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全領域、全天候、全方位反復進行“信息轟炸”,使對方官兵時刻生活在心理恐懼之中。三是轉化民眾態度。現代傳媒手段的介入,使戰爭出現了“直播化”的趨勢,血淋淋的戰爭場面,在不同程度上強化了民眾對戰爭的負面心理,使得轉化民眾態度的工作變得更加艱巨,也更加必要。因此,各國政府和軍隊特別注重運用各種手段,轉化對方民眾的敵視態度,以期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和理解。
(三)以綜合國力為依托實施全領域心理較量
從一定意義上說,信息化條件下的心理較量,已經成為敵、我、友之間以綜合國力為基礎,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領域進行的全方位心理對抗。一是綜合使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種資源。信息時代的心理較量,主要是依托綜合國力,確立物質和精神力量的優勢,影響對方的意志和決心,迫使對方放棄危害己方利益的圖謀,從而使心理較量成為主要由國家戰略層面組織,綜合運用國家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各種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心理征服。二是依托現代傳媒全時空傳遞心理對抗信息。2O世紀9O年代以來,隨著以多媒體、互聯網絡、移動網絡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心理對抗不再單純局限于語言文字的宣傳,而可以用影視圖像、虛擬現實、幻聽幻覺等智能化、多樣化的手段進行。凡是傳媒信息可以波及的角落,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心理較量的戰場,使得心理較量跨越了平時和戰時,突破了前方與后方,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三、增強綜合實力是構建國家心理安全戰略的重要保證
戰略是實力、目標與手段的聚合,實力是制定戰略的基礎,是達成戰略目標的基本依托。可以說,沒有實力,一切戰略都是空中樓閣,國家心理安全戰略的構建必須樹立實力為本的重要理念。實踐反復證明,國際間的心理較量是以實力為基礎的一種心理征服,這種心理征服決不只是宣傳的效應,而是以綜合國力或國家集團力量為基礎的一種綜合性心理較量,是多種力量和手段長期作用的結果。國家心理安全戰略作為整個國家新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能脫離國家的綜合實力而存在,而國家戰略能力、心理威懾能力與心理作戰能力又是國家綜合實力中維護國家心理安全、實施國家心理對抗的核心力量。
(一)增強國家戰略能力是確保國家心理安全的重要基礎
信息時代的心理較量實際上是國家間綜合國力的較量,我們要切實維護國家心理安全,必須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江澤民同志曾明確地指出:當今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的關系,集中表現為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與競爭。綜合國力實際上就是國家戰略能力,國家戰略能力作為綜合國力的集中表現,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一種能夠融合國家各種力量的能力,可以根據安全需要,隨時將綜合國力中的有關要素動員、集中、組合起來,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能。因此,國家戰略能力不僅包括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還包括把綜合國力中諸要素聚合成一個整體并使之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戰略調控力。經濟實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基礎,國防實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核心,民族凝聚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精神支柱,戰略調控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聚合器。正因為國家戰略能力是一個綜合因素,我們在考慮維護國家心理安全時,必須堅持整體的、辯證的思維,一定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影響綜合實力的各種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和依存關系,全面建設、協調發展、整體提高,切不能犯片面性的毛病。
(二)增強心理威懾能力是實現國家心理安全的基本手段
在當代的大戰略背景下,以威懾為重心的心理戰運用將更為頻繁。首先,暴力性因素的存在和發展,為威懾心理戰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在大戰略背景下運用威懾心理戰,始自于核武器的出現。當核武器的使用受到限制時,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大批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又相繼問世,戰爭這個怪物又為自己開辟了新的途徑。在當代,憑借高技術優勢,以武力和使用武力相威脅,正在成為世界霸權主義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其次,非暴力性威懾因素的發展,為威懾心理戰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在當代,利用聯盟、操縱媒體、經濟制裁、金融襲擊、信息封鎖、網絡攻擊等非暴力方式和手段,都可以用來進行威懾心理戰。再次,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的實力差距,為霸權主義者實施威懾心理戰提供了籌碼。實力是心理戰的客觀基礎,實力上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心理戰的優勢。世界霸權主義者根據其強權政治的需要,隨心所欲地選擇各種籌碼,運用多種手段,對它國實施威懾心理戰,將是我們在21世紀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威懾和威懾心理戰并不是任何人的專利,任何國家都可以運用它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面對世界霸權主義的威懾和威懾心理戰,我們應當建立自己的威懾力量和威懾機制,制定自己的威懾心理戰戰略。根據中國國情,我們應該:適度發展精干有效的軍事威懾力量,充分運用多種非軍事性威懾手段,建立以謀略角逐為核心的心理威懾機制,巧妙地組合運用各種心理威懾因素,發揮最大的心理威懾效應。
相關期刊推薦:《國防科技》NationalDefenseScience&Technology(雙月刊)曾用刊名:國防科技參考,1978年創刊,是國防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軍事類綜合性學術期刊,雜志堅持軍事與科技結合,兼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法服務的宗旨。堅持科技與軍事、文化的結合,堅持前沿性、思想性、學術性的標準,堅持高品位、高檔次的學術期刊辦刊方向。讀者為科技、軍事領域教學科研人員、國家軍隊人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