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1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提要]4-6世紀的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大規模疫情頻發不同,史籍記載僅有三次疫情發生。其疫區主要集中于今遼寧中西部地區。這些疫情主要是由中原地區爆發大規模疫情和中原王朝對周邊發動戰事而引起的。由于當時人口密度小,因此疫情規模有限,亦未對當地民
[內容提要]4-6世紀的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大規模疫情頻發不同,史籍記載僅有三次疫情發生。其疫區主要集中于今遼寧中西部地區。這些疫情主要是由中原地區爆發大規模疫情和中原王朝對周邊發動戰事而引起的。由于當時人口密度小,因此疫情規模有限,亦未對當地民眾產生嚴重后果和危害。
[關鍵詞]4-6世紀東北地區疫情
學界對4-6世紀中原地區的疫病情況已有不同程度的探討,但對這一時期東北地區的疫病情況,卻鮮有學者述及。本文擬結合有關史料對4-6世紀東北地區疫病流行的具體情況、疫病流行特點、引發疫情的因素等問題作初步探討。
現已知東北地區爆發最早的疫情,是《晉書·食貨志》相關記載,“至于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百姓又為寇賊所殺,流尸滿河,白骨蔽野。劉曜之逼,朝廷議欲遷都倉垣,人多相食,饑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①。據此可知,在西晉末年永嘉年間,即公元309年-312年前后,在幽、并、司、冀、秦、雍六州發生大疫。通過查閱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晉時期全圖》可知,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致位于今遼寧、河北、北京、山西、河南、陜西、甘肅一帶。②據《晉書·地理志》載:“幽州。案《禹貢》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東北曰幽州。’……及秦滅燕,以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高祖分上谷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幽州依舊名不改。其后開東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皆屬焉。元鳳元年,改燕曰廣陽郡。幽州所部凡九郡,至晉不改。幽州統郡國七,縣三十四,戶五萬九千二十。”③結合以上史料可知,西晉時期的幽州當包括今遼西及遼寧其他部分地區。由此可知,在西晉末年的今遼寧部分地區曾爆發過疫情。
此外,據《晉書·石季龍載記下》載:“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余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筆者考證,此次疫情發生在永和六年前后,即約公元350年。又據《晉書·慕容儁載記》:“明年,儁率三軍南伐,出自盧龍,次于無終。石季龍幽州刺史王午棄城走,留其將王他守薊。”慕容儁此次南伐即在350年,故此時的幽州已為前燕所占。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前涼·前秦·前燕·代形勢圖》,④此時幽州仍應包括今遼寧部分地區。由此可知,350年前后在今遼寧部分地區再次有疫情爆發。
再者,在開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在今遼寧地區又一次爆發疫情。對于此次疫情,《隋書》多有記載,如“十八年,起遼東之役,以諒為行軍元帥,率眾至遼水,遇疾疫,不利而還”⑤。“二月甲辰,幸仁壽宮。乙巳,以漢王諒為行軍元帥,水陸三十萬伐高麗……九月己丑,漢王諒師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⑥“及起遼東之役,世積與漢王并為行軍元帥,至柳城,遇疾疫而還。”⑦“會議伐遼東,颎固諫不可。上不從,以颎為元帥長史,從漢王征遼東,遇霖潦疾疫,不利而還。”⑧根據以上記載可知,此次疫情主要發端于遼水及柳城兩地。通過查閱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隋時期遼西諸郡·室韋靺鞨等部形勢圖》可知,遼水大體位于今沈陽、遼陽、鞍山及營口一帶,即今之遼中大部分地區。而柳城則位于今遼寧朝陽市一帶。⑨由上所論,公元598年在今遼寧中西部地區爆發過大規模疫情。
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據史書記載,在4-6世紀的東北地區共發生過三次疫情。綜觀這三次疫情,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從時間上看,發生在西晉時期的疫情是整個東北地區見諸史料的首次疫情,或可以說是東北地區爆發疫情的開端。而這次疫情正是爆發在民族大遷徙、政局動蕩的西晉末年。第二次疫情發生于350年前后,時值十六國相互攻伐混戰之際。具體說來,處于前燕與后趙的攻戰之時。第三次疫情爆發于598年,雖然此時隋王朝已基本上完成統一,但對周邊的攻戰依然沒有停止,此次疫情是在戰爭之際爆發。因此,這三次疫情均發生在政局混亂、社會動蕩、攻戰頻繁的亂世。其次,從空間看,第一次疫情發生于今遼西地區。但這次疫情的源頭當不在遼西,而應是中原地區。此后,隨著大量流民逃離中原地區避難,其中遷至東北的流民很可能將疫病帶到當地,并引發新的疫情。與第一次疫情相似,第二次疫情也是由于青、雍、幽、荊州徙戶以及氐、羌、胡、蠻等數百余萬人各還本土導致疫情爆發,并將疫病傳至今遼西一帶。與前兩次疫情不同,第三次疫情則是集中爆發于遼水與柳城,今遼寧中西部地區是這次疫情的主疫區。因此,從空間上看,這三次疫情均集中發生于今遼寧中西部地區。再次,從疫情規模看,前兩次疫情均遠離中原主疫區,事實上只是由于流民的遷入而在今遼西地區一帶引發疫情。因此這兩次疫情規模均較小,亦未見引發嚴重后果。而第三次疫情則較前大為不同,今遼寧中西部地區是主疫區,而且是“水陸三十萬遇疾疫,死者十八九”。那么則有約二十五萬士卒染疫而死亡,足可見此次疫情規模之大,危害之烈。
對于三次疫情的具體情況而言,第一次疫情的爆發是由于幽、并、司、冀、秦、雍六州發生大蝗這一自然災害,造成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從而導致大批民眾饑饉。加之這一時期政局混亂,民眾為避難流離失所,可謂天災與人禍交織最終引發大規模疫情。第二次疫情則是由于青、雍、幽、荊州徙戶以及氐、羌、胡、蠻等數百余萬人各還本土,并且在大量流民中發生了饑荒,故爾引發疫情。第三次疫情則是由戰爭而引發。一般來說,作戰隊伍人員集中卻又無法保障其給養與正常生活條件,因此這類人群往往是疫病高發人群。加之此次作戰隊伍又在遼水遭遇霖潦之惡劣天氣情況,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疫情。綜觀這三次疫情,除第三次疫情是由于戰爭導致疫病,其規模與危害均較大之外,其余兩次疫情均發生在今遼寧地區,其規模與影響也較小。這主要在于這一時期的東北地區人口稀少,其人口密度小,故難以相互傳染爆發大規模疫情。據《晉書·地理志》載:“幽州統郡國七,縣三十四,戶五萬九千二十。”“咸寧二年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統縣二十六,戶一萬六千一百。”⑩以當時每戶人口為五人計,那么西晉時期幽州,即今河北、北京、遼寧一帶人口不足三十萬。而在平州,即今遼寧一帶則僅有約八萬人。由此可見,該地區人口之稀少。
綜觀4-6世紀的東北地區,史書記載僅有的三次疫情,其疫區主要集中于今遼寧中西部地區。這些疫情都是由于中原地區動蕩爆發大規模疫情或是由于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政權發動戰事而引起,加之當時人口密度小,因此疫情規模有限,亦未對當地民眾產生嚴重后果與危害。
相關知識推薦閱讀:寫疫情防護措施的論文發表期刊
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日趨嚴重,做好疫情防護措施是目前大家所能做到的。相信在醫學人員的努力和國家的支持和全國人民的配合下,疫情會離我們越來越遠。那寫疫情防護措施的論文可以在哪些期刊上發表呢?本文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分,供大家參考。
SCISSCIAHCI